【IT 觀點】快閃儲存能否真正成為具成本效益的企業儲存選擇?

| ezone.hk | 01-05-2023 15:09 | |

相較於傳統式儲存媒體硬碟或磁帶,全快閃儲存具備具備高容量、高 IOPS、低延緩等優勢是毋庸置疑,但成本卻是最大的問題。縱然硬碟與全快閃儲存之間的整體擁有成本 (TCO) 存在差異,其實比起大部份人想像的還要低。全快閃儲存中的 NAND 快閃儲存類別能夠透過較少邏輯閘便可進行儲存,提供極高的單元儲存密度,儲存內的單個晶片便已具備了 32GB 的儲存能力,適合儲存大量的數據規模。

即刻【按此】,用 App 睇更多產品開箱科技影片

隨著媒體成本、能源成本、效能、可靠性等因素,了解 NAND 快閃儲存如何正逐步成為具成本效益的企業儲存的不二之選。

  • 媒體成本

快閃儲存首要面對的成本就是媒體成本,縱然今天硬碟的每 bit 成本仍較低於最高密度的快閃儲存,但有分析師預測在不久的將來甚至今年 2023 可能會有顛覆性的情況出現。

首先,今年的主要快閃記憶體廠商都在密度上實現大幅加載,有的甚至做出了 200 層以上的 3D NAND。密度的增長將轉化成更優越的成本效益,進一步節省能源和空間使用。其次,假設分析師的預測準確,NAND 的整體價格將延續 2022 年底的趨勢,在 2023 年仍持續整體向下的走勢。

  • 能源成本

今天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能源消耗佔了全球的 1% 以上,而且比例還在持續升高。隨著能源成本的持續上漲,IT 技術的能源消耗已不再是一項環保議題,而是一項重大的營運效益的問題。

從整體擁有成本 (TCO) 來看,能源消耗在 2023 年以至未來將扮演更重大的角色。因此,具備較高能效的基礎架構將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大的經濟優勢。隨著快閃儲存的密度不斷上升,其未來的能源效益將超越硬碟,達到更低的真實成本。

Pure Storage 最新的 2022 ESG 報告包括與市場上全快閃系統作出比較,並指出 Pure Storage 的系統所消耗的能源比起其他系統少 84%。未來,優越的能源效益將成為 Pure Storage 產品在 TCO 上擊敗硬碟的主要因素。

  • 更高效

快閃儲存的效能優勢將在兩個重要面向轉化為成本優勢。

首先,由於硬碟目前的效能仍然偏低,即使是負載效能需求低的工作,最後仍會剩下許多閒置容量。舉例來說,假設硬碟本身具備 20TB 的儲存容量,但如果系統的效能在 16TB 的時候就已經達到極限,那便無法發揮每 bit 最大的成本效益。相較傳統硬碟,快閃儲存沒有這項缺陷,因為即使容量即將用盡,其讀取效能依然穩定。

其次,任何高穩定性的儲存環境仍需具有備份策略,例如儲存多個數據備份,以及預留一些備用容量以備不時之需。 這意味著裝置的效能將左右企業建立的系統具備多少備份能力。

以往當硬碟出現故障時,重建時間有可能過長而必須採取雙同位(dual parity)備份策略來確保業務可持續運行。有時甚至還需要三同位(triple parity)甚至更多。 而快閃儲存的高速重建時間只需少量 bits 便能建構數字系統以達至更高的成本效益。此外,有些快閃廠商如 Pure Storage 還提供了強大的自動化業務持續運作的調校功能,讓企業無需考慮或實現結合多顆硬碟 (RAID) 的數據儲存陣列。

  • 更高的可靠性

根據記錄,Pure 快閃儲存的年失效率 (AFR) 比任何針對磁碟業界的評測結果都低。 此外,卓越的可持續性意味著裝置需要更換的情況更少,進而降低成本。即使大多數包括備份合約的客戶未有直接計算這項成本,但可靠性不足所衍生的成本必會反映在備份策略及合約中。這正是為何傳統儲存廠商的備份成本在 4、5 年或更久之後突然暴升。

客戶不需每數年便要經歷一次重建或更新。Pure 報告更指出 6 年前選擇 Evergreen 訂閱模式的客戶 ,至今仍有97% 的方案照常運作,並能夠與現時的技術同步接軌。

快閃儲存幾乎在每方面都較傳統硬碟優勝,而其優勢還在持續擴大。目前快閃儲存只有於成本上稍有不及傳統硬碟,但硬碟淘汰的日子已越來越近。對大多數企業而言,全快閃儲存系統是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 IT 重要基石。

(作者為 Pure Storage 港澳區系統工程主管葉麗芳,題為編輯擬定。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)

Source:ezone.hk

相關文章

Page 1 of 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