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說 STEM 教育是冀望學生可以運用數理知識,解決日常生活問題。但如何發現生活中的問題,對學生而言已是一大課題。因此,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(下稱︰瑪利諾神父)便為同學模擬不同生活情境,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,讓學生接觸真實生活或許會遇到情況,藉此學習 STEM 知識。早前同學們更參加了一場「法證行動」,化身成法證先鋒 —— 在禮堂內,為一宗鎗殺案件搜集證據,並以鑑證科學方法,推斷案件的發生經過。
鑑證科學蘊含 STEM 知識
據負責的馬肇偉老師指,選擇以法證為活動主題,主要是法證人員在兇殺現場的搜證方法及鑑證科學技巧,皆要活用數理知識。例如︰由血跡推算鎗擊發射點,是正弦餘弦的三角數學問題;編寫程式分析血跡屬於資訊科技科;對血跡進行 DNA 分析涉及生物科。同學們透過一次活動便可充分認識此等知識,並通過實踐讓學習變得更容易。而且,鑑證科學或生物科學 (BioTech) 對學生而言是比較新的知識,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。最大好處是讓沉悶的教學變得好玩,同學們可以更容易投入到角色。
場地布置引發思考
為了是次的法證活動,馬老師在事前亦親自向相關法證機構查詢,取得協助及意見,讓情境及過程均與真實相符,亦配合同學們的學習進度。由於是次活動供中三年級的學生進行,數學課程上已學會正弦餘弦的計算方程。因此,在選擇法證活動上,也集中讓學生對血跡進行分析。
負責布置場地的陶婉雯老師表示,因而儘量將場地設計成可讓同學容易理解之餘,每滴血跡的形狀亦有所考慮,務求幫助同學可活用三角幾何的知識。此外,為求讓學生可以更投入活動,更特別畫上很多與學習沒有直接關係的細節,例如牆身裂痕及血印加入場景。不過,反而為學生引發無限想空間,增加學習興趣可算是意料不及。
藉機學習各樣知識
活動現場可能只看到同學們在拉線分析血跡,但在活動前後,同學還需學習包括電腦科及生物科相關知識,以理解更多法證技巧。在電腦科,同學們便需要事先利用 MIT app Inventor,編寫一個對血跡角度分析的應用程式。
馬肇偉老師承認該校同學或許較少接觸編程,例如有份參與的幾位女同學坦言,她們之前是完全不懂得編程的。馬老師指,藉法證為主題的 STEM 活動,可以成為誘因,給予機會同學們了解並產生對編程學習的興趣,亦比起直接讓同學上編程堂學習更有效率。
Photo:三十三、受訪者提供
Source:ezone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