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山竹之後】天災人禍 民間智慧發光時

| 梁偉峰博士 | 21-09-2018 07:45 | |
【山竹之後】天災人禍 民間智慧發光時

面對全球暖化,世界各地都不斷面對更多、更嚴峻極端天氣,地震、颱風等災難接踵而來。以日本為例,今年面對天災的頻密程度可謂史無前例,今年自 6 月以來天災不斷,先是大阪傳出黎克特制 6.1 級地震,之後北海道發生黎克特制 6.7 級強震;7 到 9 月期間又是大風大雨大熱浪,侵襲日本的中度以上颱風更有 5 個,可謂禍不單行。

香港多年來被指為「福地」,事關極少面對大型天災。然而,去年颱風「天鴿」造成的破壞力已經令人嘩然,當中有人認為只是「百年一遇」,亦有人深明大自然力量的可怕;言猶在耳,早前吹襲香港的超強颱風「山竹」,不論威力和破壞力均屬前所未有,大部分交通網絡在風後近乎癱瘓,市面一片狼藉,滿目瘡痍。盡管如此,特區政府仍然沒有因應風災後破壞程度而提出停工 1 天,因而令超過 100 萬名打工仔需要冒生命危險,攀山越嶺、過五關斬六將才能返回工作崗位,可惜已經身心俱疲。

其實面對這些巨大天災時,僅靠政府及傳媒的資訊實在太貧乏,公道一點,並不是他們欠能力,記者亦需要照顧自身安全,加上四處都是危機,他們不能像「燈蛾撲火」;相反,市民透過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發放自己身處的情況,然後廣傳,成為了「民間智慧」,就以今次超強颱風「山竹」為例,不少片段均由市民提供,他們更自發提供水浸、地陷、塌樹雜物阻塞道路、交通燈路燈損毀、高樓玻璃破裂的地區。

筆者認為,在這些非常時期, 「民間智慧」確實發揮能其功用。當然,但這些資訊亦有盲點,例如內容真偽,加上可能涉及私隱,所以無論發放者及用戶均需要多加留意。由於特區政府正在積極發展智能城市、大數據、物聯網市場等科技,理論上應該能夠替代這些「民間智慧」,透過無處不在的感應器,有助收集數據。相信若然不幸再遇上超強颱風,那些數據必定有助特區政府,無論在災前策劃及災難善後工作,作出更貼地、更傾向民生的決定。
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
Photo:經濟日報圖片庫
Source:ezone.hk

Page 1 of 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