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間思維啟迪未來

| 鄧淑明博士 | 14-02-2018 06:35 | |
空間思維啟迪未來

北京清華大學聯同專業社交平台領英(LinkedIn),去年底發表《中國經濟的數位化轉型:人才與就業》報告,發現培養新興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滯後和不足。同時,世界經濟論壇(WEF)今年 1 月在瑞士達沃斯公布《邁向技術再培訓革命》研究(Towards a Reskilling Revolution),指出資訊科技浪潮下,女性會遠較男性更受經濟轉型衝擊。報告預測由現在至 2026 年間,美國最可能被淘汰的 140 萬個工作中,女性佔近六成,包括 160,000 個秘書和行政助理職位。

大人思考如何扭轉男女職業定型、怎樣豐富勞動人口,或者擔心職位不保的時候,可有想過我們的未來主人翁又如何看未來?

英國慈善團體「教育與僱主」(Education and Employers)聯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等機構進行大型調查,今年 1 月公布結果。項目要求 7 至 11 歲的小學生繪畫他們未來的理想工作,從中國、印尼、巴基斯坦、英國、瑞士、澳洲、俄羅斯、烏干達等地收集超過 20,000 份作品。調查覆蓋地域的文化差異雖大,卻看到令人驚訝的相同之處。

孩子的畫作顯示志願和全球勞動市場有顯著差別:孩子心儀的工作往往是生活中接觸到的,如父母職業,又或者媒體上見到的角色。可是,不足 1% 小孩能在學校接觸到他們的榜樣。正如 OECD 教育與技能部長指出,這樣對低下階層的孩子尤其不利。如何啟發兒童尤其女生擴闊他們的想像,並跟真實世界聯繫,從而規劃自己的人生以至社會的未來?筆者認為教育擔當重要的角色。

此所以在小學階段,STEM(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和數學)教育這樣關鍵,因為這些基礎知識,既增進他們的分析能力,也有助了解這個日益倚重資訊科技的世界。故此我喜見教育局近期舉辦「智慧城市專題研習計劃 2017/18」,以及香港大學的「智慧城市 × STEM 教育」專家論壇講座等活動,促進這方面的發展。同時,若能加入空間思維(spatial thinking)的訓練,對提升分析能力更會事半功倍。

據估計,六成人類腦部活動也用於眼睛所見事物。諾貝爾得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,我們哺乳類的大腦有十分精密的追蹤系統,一如全球定位系統(GPS)引領人在地理空間穿梭行走。大腦會根據我們過去的位置、經過的時間等各種資訊,建構出能反映外在環境的內在「心智地圖(mental map)」;當處身的位置改變時,大腦也會適時修改這些地圖,幫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行動。如果沒有這種空間認知能力,我們的祖先無法找到食物或繁衍後代。
 
今天,空間認知的重要性有增無減。而「地理資訊系統(GIS)」正把各種數據和地理空間資訊結合,令抽象的概念如人口老化、噪音污染、貧富問題、疾病傳播等以圖像層層遞進,令問題具體呈現,決策更客觀。過去二、三十年, GIS 的分析軟件成為世界各地政府和公商機構不可或缺的工具,並非偶然。




去年的「全港校際氣候變化跨課程專題比賽」,許多中小學生便活學活用 GIS 分析軟件,如預測學校因附近新建樓宇產生「熱島效應」,提出實用與創意兼備的建議,令評判大為喝采。筆者期望多元化的活動和分析工具能啟發不同階層的兒童,尤其女生對世界的想像,從而規劃自己的未來,一起建構我們的智能城市。
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
Source:ezone.hk

Page 1 of 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