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午餐的背後

| 方保僑 | 09-02-2018 10:10 | |
免費午餐的背後

個人電腦(PC)剛開始盛行的年代,電腦硬件及軟件當然價值不菲,一部電腦售價要 1 萬至 2 萬元,軟件一套最少也要幾千元,所以以往翻版軟件幾乎隨處可見,售賣翻版軟件的店鋪就如「野草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」。多年過後,當個人電腦的價格不斷下跌,連帶軟件的價格也下降了不少;隨著互聯網的興起,又將全世界大部分的電腦都「連接」起來。

最初互聯網只可以瀏覽資訊,但聰明的程式開發人員研究出在瀏覽器上也可以做很多事情,例如可以收發電郵,但當時的資訊科技巨人微軟(Microsoft)勢頭仍然很強,2004 年 Google 推出了 Gmail 網上電郵服務,送你免費電郵帳戶,郵箱容量更達到 1GB,當時可以說是「前無古人」,吸引了很多用戶登記。

現在免費電郵供應商已經不只一間,但他們都有個共同目標:希望有天用戶的電郵系統容量爆棚,那麼便要付費給這些供應商,其他類似的免費服務包括:相片及影片儲存、手機及電腦備份,網上文書系統等,其實原理都是一樣。當然,也有部分公司會藉著分析用家使用程式時的數據,變成有用的趨勢報告,這就是近年非常流行的「大數據」分析。不要少看這門生意,其實為很多公司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。

Google 推出許多免費服務,也迫使 Microsoft 等競爭對手最終要改變策略,除了推出免費網郵及網上儲存服務外,也將本來把固定售價的《Microsoft Office》應用軟件變成按月收費的「Office 365」,嘗試跟 Google 抗衡;連售賣專業多媒體處理軟件的 Adobe Systems,也由一般的零售模式,轉成收取月費的 Adobe Creative Cloud,正是希望軟件用家不再使用翻版軟件,所以寧願收取月費,但可以保持與用戶的關係細水長流。

話說回來,用家亦要明白,這個世界其實沒有真正的「免費午餐」,大部分企業提供免費服務的同時,其實也要絞盡腦汁在其他地方賺錢,例如 Facebook 多年前面世,令大家在網上也可以重聚,但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收益最後蓋過傳統媒體;YouTube 提供免費網上影片服務,也為 Google 帶來海量的廣告收入。

在這個看似甚麼都免費的年代,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了不少,創業家若要推出類似的服務,或許要在企業計劃書中預留時間和資金,去打一場長期戰爭,因為免費服務倚靠的回報收入,很多時並不會立竿見影;也許天氣不似預期,很多企業可能未看到有正回報之前便已經「與世長辭」了。
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
Photo:法新社
Source:ezone.hk

Page 1 of 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