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其實不是「專家」

| 杜振康 | 03-12-2017 15:00 | |
我們其實不是「專家」

真實個案:最近我獲電視台邀請受訪,評論本地政府在開放數據(Open Data)方面可以加強及改善的地方。事前我已向記者表示,這題目我已講過多次,而且類似訪問在幾年間已在不同媒體發表過,要講的可能大同小異。記者表示沒問題,於是訪問如常進行。

訪問拍攝期間,我以數個政府部門為例,指出現時政府開放數據的一些不足,例如仍然有資料以電腦難以解讀的 PDF 格式提供、天文台的純文字天氣資料不方便開發人員、實時公共交通資料比其他城巿落後等,都是老生常談。最後,記者問及有沒有一些資料是政府明明有能力提供,但卻沒有開放的?我舉了「智慧九龍東」的實時停車場泊車資料為例:如果政府有能力協調九龍東的實時泊車資料,為何不能開放其他地區的停車場資訊?

記者完成訪問,攝影師在拍攝一些例行畫面之際,我在 Data.gov.hk 上繼續瀏覽,赫然發現原來政府近年已新增了停車場數據,不但採用最理想的資料格式,甚至地理位置、停車場相片、實時泊位數目等均一應俱全。雖然資料只限於房委會 / 房協等的政府管理停車場,但我在數分鐘前的訪問內容是完全錯誤。於是我需要立即向記者朋友更正,並補回相關畫面。

像我們這類所謂「業內人士」,有時是頗受傳媒歡迎的。因為我們在行業內的知識及經驗,可以在特定話題提供較為獨到的見解。但正因為我們的專業,發表評論或批評時更加要保持中立,並需要持續學習及更新相關知識。

這次的訪問給予我一個極大的教訓,日後在公開場合及傳媒訪問前,必需要「做足功課」,對話題的理解不足的話,應該坦誠告知對方我不熟悉,或者要求對方給予我更多時間準備。「專家」利用自己的私人身份,在公開場合批評業務對手,雖然不至於要通報廉署,但也是頗嚴重的利益衝突,我認為不論各行各業的「業內人士」皆有需要盡量避免。

「能力愈大,責任愈大」,我們不是蜘蛛俠,但也是至理明言。

Photo:WEF
Source:ezone.hk

Page 1 of 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