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施智能出行 利民兼拓商機

| 鄧淑明博士 | 08-11-2017 15:08 | |
實施智能出行 利民兼拓商機

你正在趕路(也許是往一個重要的會議或者孩子的畢業禮),可是經過的每盞交通燈碰巧是紅燈,你愈焦燥,紅燈似乎愈多;更糟糕的是,前面的車前進遲緩甚至停留不動 …… 美國得州運輸研究所(Texas A&M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;TTI)2015 年發表報告,指出美國人因為交通擠塞,原本 20 分鐘車程結果平均要花上 48 分鐘 — 回望 35 年前、即 1982 年,每個人在路上的延誤是每年 18 小時,到 2014 年已倍增至 42 小時。

TTI 推算,全美國因為塞車多消耗掉 31 億加侖汽油、損失了 69 億小時,導致塞車的成本每年高達1,600 億美元(約港幣 12,448 億元),平均每人因此平白損失了 750 美元。同時,2013 至 2014 年間,美國 100 個城市中 95 個有交通擠塞日益嚴重的問題,之前兩年即 2012 至 2013 年,僅 61 個如此,可見塞車問題急速惡化。 

由於缺乏實時資訊,令許多市民、企業以至政府不能盡用公共設施,或者效率欠奉。美國交通部近年引進智能交通燈,或稱可調校交通燈訊號技術(Adaptive Signal Control Technology),透過路邊的感應器收集車流的實時數據,以此調節燈號,交通部指車程因此可縮減至少一成,減用汽油之餘,空氣質素也有改善。

荷蘭智能出行服務商 TomTom 今年公布的塞車城市排名中,杭州在全球排名第 16 位,在中國排名則第 7 位(香港「僅」排全球第 44 位,可見杭州問題的嚴重)。杭州市政府早前聯同阿里雲(Alibaba Cloud)共 13 家企業合作推出「城市大腦」,以影像辨認等人工智能(AI)技術,在道路上分析汽車的種類和流向,再運算有多少汽車即將駛入繁忙路段,繼而調節交通燈的間隔,疏導交通。

杭州市蕭山區是最早投入試驗的地區,行車時間平均減短 3% 到 11% — 差異在於掌握的數據多寡,愈多監察鏡頭和數據取得愈多的路段,提高效率的比例便愈高,其他地方(如:澳門)今年 8 月也宣布要引進這項科技。

除了智能交通燈,不少智能城市科技,如:智能泊車、數碼旅遊、智能電網、樂齡科技,在其他地方早已施行並取得成效,特區政府早前委託羅兵咸永道(PwC)的研究報告中,也建議實施這些措施,改善民生。

根據研究機構 IDC 估計,智能城市技術在 2025 年前僅亞洲市場每年的需求便多達 10,000 億美元;另一研究機構 Navigant Research 也預測,到 2026 年,在智能出行、包括透過物聯網(IoT)運作的智能交通調控、更先進的出行資訊和出行乘車建議等,全球投入的資金會高達 175 億美元,比 2017 年的 66 億美元增幅近 3 倍。

推行這些智能服務,既利民生,也為香港爭取學習經驗,以便在龐大商機面前分一杯羹,因此,要邁向智能城市,我們實在有賴全民為此開啟綠燈!
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
Photo: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、ITU
Source:ezone.hk

Page 1 of 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