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新加坡資訊科技總監對談(下)

| 梁偉峰博士 | 16-08-2017 16:13 | |
跟新加坡資訊科技總監對談(下)

筆者上次談及跟新加坡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曾昭河(Chan Cheow Hoe)做了一個簡短的訪問,在短短個多小時的對話,已經完全感受到「智慧國(Smart Nation)」並非「大白象」工程,而是為新加坡人未來設計出來的夢想,它透過全方位的數據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,令生活不再「辛活」,以下便是其餘的分享。

筆者:為甚麼新加坡需要建造智慧國?
曾:建造智慧國是要令新加坡能夠持續發展,令各行各業能夠有更高生產力,令數據能夠有更創新的發揮,而當中系統最重要是設計並非技術,例如數據顯示新加坡人囗老化,患心臟病的人數不斷上升,因而令救護車供不應求。然而,數據亦提醒有關部門,要有機會成功拯救病人必須於病發後 10 分鐘內到達,若以傳統的思維設計方案,很可能是買更多救傷車,這個方案不能說是徒勞無功,但極可能製造更嚴重的交通問題,兼且要招聘及培訓這批專業人士並非一朝一夕做到。
故此,新加坡政府做了 3 件事。首先是在全國安裝更多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(AED)或稱「自動體外心臟去纖維性顫動器」;其次是開發《myResponder》流動應用程式(app),準確展示全國所有 AED 設備位置;繼而邀請市民自願登記成為 Community First Responders(CFR)。結果短時間內已有 14,000 名市民登記,其中近 800 人透過《myResponder》發放的信息支援現場,並有 4 人因而獲救。這個例子反映了建造智慧國最重要是設計及其創新思維而非科技,更重要是由市民的需求出發。




筆者:在建造智慧國過程遇到甚麼難題?
曾:其中一個大難題是如何鼓勵更多市民使用政府電子服務,要明白大家使用 Amazon.com 雲端服務是因為大家想用,而使用政府電子服務是因為大家「被安排」使用,兩者的分別是「主動」和「被動」,若能令更多市民喜歡積極使用,將有更優質的電子服務推出,皆因政府能夠獲取更多有用的資訊,分析及了解市民的需求。

筆者: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愈先進,其相關社會問題亦可能愈嚴重,例如數碼鴻溝,請問新加坡如何處理?
曾:面對這個問題,新加坡政府並非以單一部門解決。首先,Infocomm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(Info-communications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;IMDA)會對低收入或較貧窮的家庭予以資助;而為了提升長者的資訊科技水平,政府鼓勵長者教導較年長的長者,事關他們較容易溝通。至於殘疾人士,他們會盡聘用他們編寫電腦程式,原因是他們更了解殘疾人士的需要。

總結,藉著這兩篇訪問,相信各位讀者對新加坡發展智慧國有更深入了解。筆者期望未來不論是特區政府還是市民,若然真心想香港發展成為首屈一指的智能城市,應坐言起行,並且有互動互信的溝通,才能踏出重要的一步。
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
Source:ezone.hk

相關文章

Page 1 of 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