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「任重道遠」?

| 梁偉峰博士 | 11-05-2017 09:11 | |
Facebook 「任重道遠」?

社交媒體《Facebook》自 2004 年推出至今,一直是社交媒體的龍頭,盡管近年青年人較喜歡使用《Instagram》,認為《Facebook》內容太政治化,但早前公布季度業績,充分反映一哥的地位:每月用戶已經接近 20 億人,收入主要依賴廣告,其盈利跟去年相比增長達 76 %,單是今年頭 3 個月的盈利已經是 30 億 6,000 萬美元。一間擁有如此大量客戶和可觀盈利的國際機構,應該如何回饋社會甚至全球,當中背負甚麼責任?

社交媒體不僅單改變了營銷、公共關係、媒體的生態環境,更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,而《Facebook》更是當中的表表者。從正面角度而言,更多人願意在《Facebook》發聲,分享自己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這些內容的表述無論對政府、政客、營銷商及不同的持份都是很有價值的資訊,只可惜《Facebook》跟互聯網一樣是「雙刃劍」,同樣被人濫用灌輸不良意識、欺淩,甚至發放暴力內容,例如上月有人在《Facebook Live》直播槍殺陌生人和殺死親女的片段,可惜《Facebook》在事後 3 小時才刪除片段,是次事件不單引起全球關注,更引起廣告商擔心,憂慮其廣告出現在有問題內容。

有見及此,Facebook 增聘了 3,000 人處理暴力內容及影片等不良內容,其實單單作出這樣的安排便足夠嗎?筆者認為,社交媒體確實引發不少問題,其實作為負責任的企業,應該考慮成立基金,支援社區、慈善組織,解決由社交媒體引發的大大小小社會問題,正所謂「取諸社會、用諸社會」,例如支援國際組織減少網絡欺淩事件,事關這個問題其實嚴重,只不過要解決亦非輕而易舉。

根據一份 2014 年由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使者」就中學生網絡欺凌行為進行調查,共訪問 251 位中一至中六學生,其中 8.4% 受訪者承認曾成為「欺凌者」,近 10% 曾「被欺凌」,至於自認為是目擊欺凌行為的「旁觀者」則有 88%。香港衞生署亦於 2014 年發表《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》,指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會持續影響其學業,因而患上抑鬱症的程度亦相對嚴重。

要明白這個年齡層的青年人,自我約束能力非常薄弱,模仿能力極強,很容易透過社交媒體「耳濡目染」,若然能夠透過社交媒體發放更多「正能量」及正確信息,將有助他們正確使用這個平台。除此以外,「網癮」、「起底」、「網絡審判」等比比皆是,社交媒體成為最大的催化劑,讓這些問題變得惡化。

公道一點,《Facebook》既然是一把「雙刃劍」,亦有其可取之處,這個媒體過去成功協助不少尋找失散親人的個案,特別是 2004 年南亞海嘯慘劇;它亦將一些不公義的事情公諸於世,近期聯合航空強拖乘客下機曝光的事件便是好例子。它更協助不少機構成功籌款,例如在 2014 年的「冰桶挑戰(Ice Bucket Challenge)」,成為全球佳話,成功為「ALS(肌萎縮側索硬化症)」病人籌款。

由此可見,《Facebook》的使命是遠超傳統大企業對社會的責任,可謂「任重道遠」,若然能夠透過有效的監察,建設成為有公信力的社交媒體,令更多持份者使用和信賴,相信不論其廣告收入及用戶人數必定激增,筆者期待未來《Facebook》有效改革,令更多人在這個社交媒體受益。
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
Photo:法新社
Source:ezone.hk

相關文章

Page 1 of 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