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遠政策改進交通 推智能城市

| 梁偉峰博士 | 22-03-2017 09:56 | |
長遠政策改進交通 推智能城市

香港的士服務欠佳已是不爭的事實,過去 7 年,有關的士投訴個案一直上升,去年錄得 10,359 宗投訴,跟 2009 年相比,升幅高達 142%!去年最多人投訴的問題是拒載、司機舉止無禮、不守規矩及繞路。由於市場上欠缺同類競爭,業內一直沒有改善的動力,直至 2014 年 6 月,國際叫車程式 Uber 登陸香港,香港的士「相形見絀」的服務質素,再次引起市民關注。

政府近日建議推出「專營的士(Franchised Taxi)」,是因應的士服務質素近年備受批評,及市民需求有變作出的建議。它以專營權模式新增優質的士,設立多項營運及服務要求,期望更有效監管服務質素,若不達標,政府有權收回專營權。有批評指,專營的士影響普通的士司機生計,計劃沒有為普通的士提供支援,無助提升整體的士業服務。

改善服務質素?

筆者認為,若然政府是為了提升及解決現時劣質的士服務,單憑「專營的士」這個概念,在的士提供無綫上網及手機充電設施,除收取現金外提供最少一種電子付款方式如信用卡、手機應用程式付款方法及八達通卡這些措施,未免有點小題大做。相反,若然是配合未來智能城市而發展智能交通,則有點力有不逮。

智能交通可算是智能城市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,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導致交通問題日益凸顯;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,交通擠塞、事故救援、交通管理、環境污染、能源短缺等問題,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,無論是已開發國家,還是發展中國家,都毫無例外承受這些問題的困擾。故此,把交通基建、交通運載工具和交通參與者綜合起來考慮,充分利用 IT 技術、數據通訊傳輸技術、電子傳感技術、衛星導航與定位技術、控制技術、電腦科技及交通工程等多項高新技術的集成及應用,使人、車、路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以新的方式呈現出來,這種解決交通問題的方式正是智能交通系統。

參考外地成功例子

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為例,該市處理塞車問題取得卓越成績。她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設置 18 個路邊監測器,用 RFID (射頻識別)、鐳射掃描和自動拍照等技術自動識別車輛。該市在周一至周五 6:30am 至 6:30pm 對進出市中心的車輛徵收「塞車稅」,令交通塞車水平降低 25%,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四成。

另一個例子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。這個素有「單車之城」的城市,在環保交通方面成績斐然。為促使市民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軌道交通,該市通過統籌規劃,確保市民在居所 1 公里內便能使用軌道交通;至於 1 公里路的交通顯然還要依賴群眾基礎深厚的單車。除修建 3 條「單車高速公路」以及沿途配備修理等服務設施外,他們還為單車提供 RFID 或 GPS(全球定位服務),通過訊號系統保障出行暢通。

智能交通系統(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;ITS)是指將先進的訊號技術、數據通訊傳輸技術、電子傳感技術、衛星導航與定位技術、電子控制技術以及電腦處理等技術,有效集成運用於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,並建立在大範圍兼全面發揮作用的實時、準確、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,目的是使人、車、路融合,做到統一、發揮協同效應,完善交通運輸效率、保障交通安全,改善交通運輸環境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。

總結,筆者期待政府能夠提供更清晰及長遠的智能交通政策,以配合智能城市的發展。

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
Photo:經濟日報圖片庫
Source:ezone.hk

Page 1 of 12